人类对自身睡眠的了解一直是模糊不清的。最早的认识是:当人或者动物处于一种静止不动的状态时,就是睡眠。20世纪30年代初,法国的一位生理学家认为,睡眠是人体内部的需要,使感觉性活动及运动性活动暂时停止,给予适当刺激就能使其立刻觉醒的状态。后来,通过记录脑电图,人们了解到睡眠状态下脑电图的变化,对睡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,认为睡眠是由于脑的功能活动而引起动物生理活动低下,给予适当刺激可使之完全清醒的状态。
而近些年的研究认为:睡眠是一种主动过程,大脑中有专门的中枢管理睡眠与觉醒,睡眠时人脑只是换了一个工作方式,使能量得到贮存,有利于精神和体力的恢复;而适当的睡眠是最好的休息,既是维护健康和体力的基础,也是取得高度生产能力的保证。睡眠就像冷、暖、疼、痒是大脑中特定的感觉中枢的机能一样,睡眠也是我们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主动机能。
那么,睡眠在我们脑内是怎样发生的呢?这是一个尚在探讨、未有定论的复杂问题。现在一般认为:在脑干的中央部位,许多神经细胞通过神经纤维相连接,交织如网,称为“网状结构”。它的功能是激动整个大脑皮层,维持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,使肌体处于觉醒状态。当它向上的冲动减少时,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活动水平就降低,由兴奋状态进入抑制状态,抑制从局部逐渐向周围扩散,当抑制达到一定范围时,就进入了睡眠状态。
人类对睡眠的深入认识得益于脑电记录技术的发展。在睡眠过程中,脑电图发生各种不同变化,这些变化随着睡眠的深度而不同。根据脑电图的不同特征,将睡眠分为两种状态: 快速眼动睡眠(REM睡眠,又称异相睡眠、快波睡眠等)和非快速眼动睡眠(NREM睡眠,又称正相睡眠、漫波睡眠等)。睡眠过程由这两种性质不同的状态交替出现而组成,二者以是否有眼球阵发性快速运动及不同的脑电波特征相区别。
睡眠时先进入非快速眼动睡眠。人的呼吸变浅、变慢而均匀,心率变慢,血压下降,全身肌肉松弛,但肌肉仍保持一定的紧张度。根据睡眠深度不同,又将非快速眼动睡眠分为思睡、浅睡、中睡、深睡四个阶段。这四个阶段是循序进行的。第一阶段是由完全清醒到入睡的过渡,这时人的脑部产生不规则的快速的脑电波,肌肉放松,呼吸平缓。在第二阶段,脑部电波幅度变大并伴随有间歇的突发性生物放电活动,产生纺锤波和K综合波。在第三、第四阶段,脑部产生更为缓慢的、大的电波。非快速眼动睡眠期,肌肉活动较清醒时减弱。睡眠最深的要数第三、第四阶段,因为睡眠程度很深,所以又叫深睡眠,是十分有意义的睡眠阶段。
© 2012-2030 m.minjianw.com
QQ:3815864 3815864@qq.com